首页/ EMBA/ EMBA专题/    正文

EMBA观点 | 张汝伦:想用一辈子活出两辈子的精彩,就去读书吧!

    很高兴大家来参加这个讲座,人文学科的学习是一个基础,在复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里,优势之一便是各个学科之间能取长补短,互补互利,以此扩充学识,开拓眼界。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懂得人,学会与人打交道才能有效管理。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陈志武教授曾经分析过中国管院和美国管院的课程区别。美国的管理学院课程从哲学出发,学习文学、文学史、生理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等各类文化课程,围绕“人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他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是人本身,因为人时常在变,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因此,今天我想通过聊读书来告诉各位读书之于人生的意义,如何通过读书来认识自我和他人,提升、丰富并完善自己的人生。


根据6月24日张汝伦教授演讲内容整编

古人为何如此重视读书?

    从前,我们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人在古代非常重视读书,现在中国人却没有延续这样的传统,阅读率低,缺乏思考和体悟,在科学、教育、艺术创作等领域都有所欠缺。


    事实上,中国人在古代非常重视读书。我们有个成语——珍惜字纸,意思是只要写过字的纸,你都要珍惜它,因为其中包含文化。当时的整个社会都养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读书的习惯,并达成共识:只要有条件,都让孩子去读书。读书的目的是读书明礼,为了懂得做人和道理,而不是为了名利。当时的科考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也是凭借真才实学考出来的。

    再往前,我们回到几千年前的孔孟时代。基于“人类最可怕的敌人是人类自己”这样一个共识,当时的先辈对明理修身,修行为善非常注重。孔子在1.5万字的《论语》中有一句话说了两次:“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儒家认为人的所有道德品质都是后天养成,所以比起饮食男女的生理特性要脆弱很多。我们人类千辛万苦培养出一个好习惯或养成好德行,可能会一下子就被击垮。孔子希望我们能把培养好的德行作为一种天性,自然而然地去做。另外, 《论语》把“学而”篇放在第一篇也是有所考量的,表明一个人做人做事,首先要从学习、修身开始。

    我们再来看孟子,他认为人类身上具备道德良知,但是不经过学习读书的话,这种良知或为善的可能不一定能培养起来。孟子认为一个人读书一是为了区别于禽兽,建立人的底线,二是为了“求其放心”,把良心找回来。

    因此,古人如此注重读书,希望借此明理修身,从善养德,避免人类成为自己的敌人。

成为人文意义上“完整的人”

    中国古代的学问无非讲究成己成物,成己就是成为自己,明白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读书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两方面:第一,让我们成为一个人文意义上“完整的的人”。

    其中有两层意思,首先是认识自我,对自己内心和人生有深入的探究;其次对周围的人也能够洞悉了解,以此更深刻地了解复杂的人类,这样才能更好地和这个世界互动。

    第二方面是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多读人文领域的书籍看似和你们的实际工作无关,实际上很多时候工作中的神来之笔,都得益于平时无目的的阅读,你的广泛阅读很有可能给你带来与众不同的灵感。古代为什么会有了不起的人物层出不穷?这个和他们阅读的目的、阅读的范围,以及最后养成的眼界和境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的中国缺乏真正的大师,原因就在这里。

读书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享受这个世界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容易,一生的时间有限,有没有可能一辈子活出两辈子的精彩?当然有这个可能。上帝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物质享受,也有精神享受。拥有金钱就可以得到物质享受,但是想要得到精神享受,就需要修为。

    现在大家都很热爱旅游,可是对于大自然或者人文景观的欣赏用镜头拍下来就足够了吗?其中的内涵才是关键。我之前去埃及,在阿布辛贝神庙前对人类文明发出由衷的感慨,真切地感受到人类真不简单。摄影或许只是记录下一个画面,我们纵观历年国际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它们也未必是在光线等形式方面取胜,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内涵和引发的思考。

    诗词的赏析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在于死记硬背,关键是你能否真正地读懂一首诗。如果你读懂了一首好诗,可能会沉醉其中不可自拔,获得精神上的丰富和享受。

    这里所说的读书,不仅是读用文字写成的书,也是读自然的世界这本丰富多彩的书。在和这个世界互动时,我们不仅把它作为客观的对象来认识,而是透过表现看到深层的内涵和意义,最后成为我们思想和精神的一部分。这样才会对这个世界、对人生、对艺术有新的把握和享受,从而扩充我们的灵魂。

读经典,从一滴水中看到宇宙

     立足于读书以提升、丰富并完善人生的目标,我推荐大家多读经典。经典有如下特点:第一,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没有经历50年、100年不能算是经典。第二,经典所探究的问题一定是关乎人生的根本性问题,有时候不一定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只是很私人的问题,但是经典往往能够以小见大,从一滴水中看出整个宇宙。第三,经典无论大小,都能在思想和形式上达到美的极致。第四,经典涉及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类基本问题,因此不仅限于中国,其他国家的经典也要读。

    那么,我们如何着手,进入经典的阅读呢?第一,要找靠谱的书阅读;第二,抓紧时间听好课。我在上研究生、本科生的课堂上,看到很多旁听的学生,最小的是小学三年级,最大的有60岁,也有母子、父子、夫妻、朋友,这让我看到我们的社会在进步。

    和大家分享一件在德国留学带给我很大震撼的事情。有一年冬天,我选了一门晚上5点到8点很有难度的课。那门课上,有位老太太,拄着拐棍,背都直不起来,每次都冒着大雪来上课,从来没有迟到早退。当时,那位老太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不为学位,不为工作,也不为发表论文,扬名立万,只是为了学识,能够如此坚持不懈。我相信,这样的老太太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出现在中国,希望大家坚持读经典,提升并完善自己的人生。

教授介绍


张汝伦

    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曾任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德国特利尔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