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MBA专栏/ MBA管理专栏/    正文

【MBA】2019管理类专硕择校解读

        首先,我们通过回顾MBA发展的历史脉络来观察今年MBA考试的总体形式,从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明确的规律。

MBA发展

        1991年丨MBA教育出现,院校很少,各自独立发展; 

        1997年丨27所院校统一命题,称为MBA联考; 

        2003年丨出现综合能力考试; 

        2005年丨考试简化,取消英语听力、专业课管理学,正式形成综合能力+英语两门的结构; 

        2007年丨进一步取消高等数学,降低了在职考生的备考压力; 

        2010年丨管理类6个专业使用同一张试卷,命题权收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这一系列考试变革背后,伴随着报考人数和院校数量同步增长的过程。 

        2002年丨MBA报考人数达到一个小高峰:5万人; 

        2006~2009年丨招生院校数量密集增长,最终达到236所; 

        2016年丨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 

        ①明确划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全日制必须脱产读书;

        ②EMBA并轨,参加12月全国联考; 

        ③部分院校开始缩减名额,如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这也是历史上首次缩减名额。 

这三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整体市场外部环境出现了拐点。 

        2013年,2015年专硕和学硕首次实现录取人数持平,2016年专硕报名人数首超学硕。而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四年前最后一次公布MBA报名人数为13万,今年MBA报名人数我们预测将接近25万。也就是用4年时间,MBA报名人数几乎增长一倍,而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并没有同步增长。所以MBA的供求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无论是商业领域还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都会采取措施调控,如房价,会走出从高峰到低谷的周期;同样,专业硕士的供求关系教育部也会用“看得见的手”来调控,从最初的追求规模和数量,转型为追求质量。同时,供求关系的调整并不仅仅局限在MBA,而是整个管理类专硕。 

        择校从两方面考虑,感性和理性。感性是指有些同学心里有一个梦想院校,这个梦想最大,可以压倒一切理性的标准。如果没特别向往的院校,则需要理性择校,因此我们提出“理性择校三原则”: 

        1、深度和广度。如综合性大学,专业方向、教学资源、课程体系以及导师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均衡的,不太强调某一特色专业,能够提供均衡的广度;而某些学校由于大学本身学科背景,在某些专业领域有自己的特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及校友同学也相应集中到该领域。因此,择校可考虑“T字型”结构,“—”代表广度,“|”代表深度。如果未来的职业发展想获得更多的可能性,则优先选择宽度;如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某个行业或职能,则可以优先选择深度。 

        2、机会成本,即考虑是否脱产。是否脱产需要评估历史和当下的职业发展速度,如外部环境,即行业和企业一直能提供高速成长的机会,则脱产学习的机会成本比较大;相反,如果职业生涯遇到瓶颈,发展速度放缓,则可以考虑用一年多的时间脱产学习,厚积薄发。机会成本是考虑全日制还是非全的标准。

        3、时间成本。涉及以下两个维度: 

        第一,是否报考异地院校。很多同学在报考初期满腔热血,觉得可以调控好双城奔波。而实际上异地工作加读书,压力非常大,不容易坚持,时间成本也很高。 

        第二,笔试能否一年上线。如不能当年上线,意味着明年或后年再考,这时不确定性和时间成本都很高。在职考研本身就是不小的挑战,压力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外部干扰只会越来越多,一年不过线,热情降低,最后上学这件事很可能不了了之。特别是年龄稍大的同学,笔试能力不强,复习时间又少,这时笔试能否当年上线就成为关键决策因素。要考虑自身的笔试能力能否达到学校往年划定的分数线。

        联考发展至今已经很稳定,客观题难度波动不大,和去年持平是大概率事件;主观题去年起各省独立阅卷,标准不统一,导致部分省成绩虚高。今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会采取措施保证各省阅卷水平一致,可以想象一定向收紧去一致。去年分高的省份,今年在主观题阅卷的尺度的预期上要调低。 

        至于分数线我们不做预测,只做分析。2012年(150分)是最低分数线,之后进入上升通道,2017年涨到170分,五年中只有一年没有上涨。小分线则比较稳定,英语42分左右,综合90分左右。大多同学认为分数线和考试命题难度有关,其实分数线并不是根据难度划定,如2013年考试难度远高于012年,但13年分数线比12年高5分。所以分数线是一种调控供求关系的工具,如果报名人数多,录取没明显增长,则分数线就要适度上调。而且供求关系不只针对MBA,而是管理类6个专业通盘考虑。所以通过供求关系分析和去年出现的一系列标志事件,分数线应该不会下降。当然,上述分析是基于历史的归纳法,可能随时出现黑天鹅事件,不确定性永远保留,要有心理准备。 

        最后三个月是笔试复习的关键阶段,同学们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彼”是对四科的知识点和题型形成树状的系统结构,通过树状结构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每年重点在哪,同时可以明确“知己”中的“取舍”。大多考生拿到国家线即可,而国家线不到满分的六成,也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的考点并不需要深入研究和掌握。这样就可以在复习中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容易获取的考点上,即“有所为必有所不为”。

        另外,综合能力被称为中文版的GMAT,除了考查三个科目之外,背后还潜在考查判断力和决策力。即从时间和收益两方面考虑,在某些题型上不能获得分数,但可以节省时间,也是变相收益。所以在综合能力的考场上,做到两点:一是精准判断这个题值不值得投入时间;而是坚决的取舍,对于做不出的题目,舍弃越早,收益越大。 

        最后,祝大家在2019年都能顺利就读理想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