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MBA专栏/ MBA管理专栏/    正文

走进商学院:关于我国MBA教育健康发展的问题

    MBA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最早引入中国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从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开办世界第一个MBA项目算起,MBA教育已经跨入了第106个年头。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等9所高校开始试办MBA教育,招收了94名MBA学生。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的试点院校扩大为26所,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6年MBA全国联考制度正式得到确立。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开始对中国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学进行合格评估。到2010年,中国拥有MBA招生和培养资格的院校已达233所、236个培养单位,和1991年相比,扩张了26倍,有超过3.6万人进入了MBA课堂,人数比1991年扩张了383倍。

图片源于网络  中国MBA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仅有两亿人口的美国近8万MBA,占全美研究生人数的1/4,美国财富的一半以上直接或间接来源于MBA创造相比,与法国现有最大100家公司的高级管理阶层,MBA毕业生占一半以上的情况相比,中国的MBA教育发展还明显滞后。

  就在中国MBA教育进入第24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对MBA人才培养寄予奢望之际,近日一则MBA联考的严重作弊的新闻震动了教育界,震动了社会,更让人们对MBA教育开始重新审视。

  我们可以肯定,目前中国MBA教育确实存在问题。且不论教学培养方式、同质化竞争、理论与实践脱节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失衡等这些内生问题,仅从入学考试作弊之规模、手段而言,足以让人吃惊。让人最为忧虑的诚信问题,再一次重重地敲痛了人们的心灵,因为MBA培养的是职业经理人,培养的是商业精英。

  诚信不至,何以兴邦?!

  我国MBA教育诚信问题的出现,可以从大环境、考生、关联市场和培养院校等几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

  首先,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伦理、道德的震荡远未结束,新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尚未建立,人们的价值观重塑还未完成。映射到教育界,就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作弊风,除了MBA联考外,从高考(微博)、英语四六级考试到司法考试、会计资格考试……几乎无一幸免。教育考试作弊之害,决非一个失信可涵盖,它将对从社会伦理道德到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良性治理机制形成,从民生到子孙后代到整个民族都形成严重的伤害,所以必须根除。在社会转型期,除了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加强管理外,国家立法机关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用法律武器捍卫决定国格、民格、国信、民生的诚信底线。

  其次,我国攻读MBA的学生,其报考和学习的行为目标,总体来讲可以归纳为提升自我、获取学历学位以求晋升、人脉平台搭建、转换行业或单位、解决户口(以京、沪最为明显)等几大目的。进入学习过程后的目标动机且不论,其报考和考试过程虽然目标很单一—考试通过,但这个单一的目标背后,除了主观诚信和自律因素外,还有着复杂的功利驱动和投机等客观因素:升职或晋升职称的学历瓶颈和急迫性,致使考生没有足够的复习准备时间,存在侥幸心理铤而走险;间断学习时间较长,应付考试有较大的难度,致使考生存在侥幸心理铤而走险;为利益而驱动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引诱,致使考生存在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考试管理存在漏洞和监管不严,也致使考生存在侥幸心理铤而走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