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安交通大学MBA联合会创投部发起、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创投集思录》栏目,旨在通过发掘优秀校友、在校同学的创业故事,为其他同学探寻创业路径,解锁创业密码提供一些帮助。被访者除了是西安交通大学MBA校友,也是创业公司的投资人、创始人或CEO。“他们这一路创业的过程中,有哪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自身成长与企业建设有哪些可以分享的经验。”关于创业的诸多问题,也许你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本期我们邀请到郭鑫学长。郭鑫,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博士生在读,西安交通大学MBA,现任中科创星合伙人,基金投委会委员。具备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董秘资格;多家硬科技企业董事,监事。曾任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董事总经理,中科院西光所资产管理公司产业发展与投资部总经理,曾借调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工作。科技部重点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中科院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专家。第6、7、8、9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评委及创业导师;首届中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评委。曾获青投“35岁以下优秀投资人”称号。投资天科合达、中科微至、中科航星、卫蓝新能源、长光辰芯、中科润美、中储国能等硬科技冠军企业。
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创星”或“公司”)于2013年9月26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是中国首个专注于硬科技创业投资与孵化的专业平台。作为“硬科技”理念的缔造者和“硬科技”投资的先行者,中科创星致力于打造以“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创业平台+孵化服务”为一体的硬科技创业生态,为科技创业者提供专业、深度、全面的投资、孵化及融资解决方案,公司目前在西安和北京设立双总部。
Q1:是什么契机让您走进了中科创星?
2010年我加入了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产业化公司,也就是硬科技的提出者米磊博士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我一直在做成果转化的研发工作。2012年西光所成立了中科创星,我们就从产业公司直接到了中科创星。
Q2:哪些被投项目让您印象深刻?
中科创星目前投了360余家企业,让我印象深刻的项目是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成果转化的中储国能。中储国能目前是空气压缩储能领域非常知名的公司。
中储国能在中国创造了一个记录,他的无形资产在当时是国内最贵的——评估17亿人民币。中储国能是一家做空气压缩储能整体方案的公司,科学家陈海生研究员,研究了将近20年。2018年,我们认识的时候,觉得这个公司具备核心技术,新能源又是中国重要的发展方向。那个时候国家还没有出碳中和碳达峰的整体规划,但是我们认为储能涉及到国家能源安全,一定是未来很大的方向。储能又具备了千亿级的市场,甚至说万亿级市场也不为过。 我们当时对这个技术特别感兴趣,就找到研究所,但是因为无形资产评的太高,17个亿,当时绞尽脑汁用了好几个方案,最终把它转化出来。目前公司100兆瓦的示范工程已经在张家口落地完成,紧接着要做300兆瓦的项目。空气压缩储能是继抽水蓄能之外,既安全又可以长时间储能的最佳方案。相对来说比锂电要更安全,储能时间更长,又符合未来国家储能大的规划要求。目前公司估值55亿左右。
Q3:面向创业者,您经常会问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哲学家柏拉图问的三个经典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创业者基本回答清楚这三个问题,商业计划书的内容就说清了。
我是谁?创业者、创业团队是怎样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产品是什么,公司是做什么的?目前行业和市场是怎样的,竞争对手是怎样的?
从哪里来?团队的过往履历,历史业绩,技术积累,有哪些产品经验或者服务经验?
到哪里去?要把公司做成什么样的公司?未来在行业和市场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财务预测是什么样的?
Q4:一个好的创业企业CEO/创业团队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认为第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创始人要有格局,这个格局要非常大,不然创始人本身就是公司的天花板。
第二点很重要的是要有领导力,能够带领整个创始团队,去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达到公司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创始人的领导力在公司困难时期尤其重要,要能够突破层层障碍,哪怕资金困难、现金流断裂,都能够带领团队避免解散、清算的风险。
第三点是要坚持长期主义,机会型的创始人或者团队可能都不会走得长远。
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最好的是成员要有互补性,比如从技术、市场、政府资源,包括其他的资源拓展上。
Q5:如何帮助科学家做好技术转化?
首先,中科创星的定位是要做科学家创业首选的战略伙伴。基于这样的目标,第一点很重要的是摆正位置。什么叫摆正位置?你不是以完全的投资人身份,和科学家对立面的谈投资条款,而是应该摆在和科学家一起去创业的心态做一家公司。
这是第一点,中科创星和科学家是一个团队的,而不是对立面。 第二,要给科学家提供专业的服务。比如,科学家刚开始成立公司的时候,团队不完备,可能只有研究室的几个人,或者整个团队,都是做科研出身的,对于市场行业不是特别了解,那么我们帮他找联合创始人、高管,帮助他开拓市场,他第二次再融资的时候,给他提供一些再融资的服务。 其实,对于早期的科研团队,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第一点,帮他找人,第二,帮他找钱,第三,帮他找市场。 除此之外,需要让科学家真正的了解客户需求,这也是很重要的,往往在帮他找人、找钱、找市场的过程中也就梳理清楚了。
Q6:已经熬过早期的企业,如何进一步获得投资方认可?
你的产品出来了,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认证,或者拿一些资质,你的产品是否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是投资方比较看重的。
产品认证拿到后,是否能够大规模的生产?大规模生产之后,一致性如何?量产的产品性能是否保持跟专门做的demo是一致的,这里需要解决很多工艺的问题。
材料类或者能源类的企业,在小规模生产,材料、工艺水平、人员、配备是很齐全的,但到了中试的阶段,要求还是不太一样的。 你的产品对于企业来讲是否是里程碑式的进步。对于A轮B轮投资人来说,他看中的还是产品的认证过程,公示产品的服务一个周期后的情况,整个产品和验证是否得到市场上的认可。
Q7:如何保持自由的心态?平时会读什么书?
我的工作出差多、投资和募资压力很大,这也导致了生活不规律。保持健康的心态,运动是一方面,会解决掉很大的压力,跑步、无氧,都会释放一些压力。
另外,要多思考,独立的思考会帮助你切换不同的模式。如果是募资,我会见一些LP、政府、基金等,投资会见项目方、科学家、高校老师,这是完全的两类人,交叉的见面和沟通,需要不断切换思路,当然,这种切换,也是一种放松的过程。
冥想我觉得也很有意义,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冥想会使你暂时性放空,达到放松的目的。
同时,聚焦也很重要,投资人、项目方,加上日常的活动,每天我需要见很多人,需要做好聚焦。把80%的时间放在最重要的20%事情上,这一点在时间管理上很重要。当你聚焦后,心态就不会那么焦虑和焦灼。 看书对于一个投资人是必备的,因为你要不断学习。推荐阅读《王阳明心学》,《思考快与慢》,还有投资类的书籍,比较经典的瑞·达利欧的《原则》,苏世民的《我的经验与教训》。这些书是反复读的,不同时期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还有一些前沿科技类的东西,压力大的时候,我会找一些非常前沿科技类的科学家,跟他们聊天,找一些杂志看,了解国际上前沿的科技发展脉络。
Q8:您怎么看待现在的募资市场?能否分享一下,近期中科创星的投资情况?如何退出?
现在的募资市场,是比较难募的。不管是资本寒冬也好,还是央行做了量化宽松,或者是货币市场资金比较多的时候,其实募资一直都是比较难的,再加上经济周期不太好的情况,募资就更难。
中科创星第一期基金的规模是1.3个亿,当时的募资也不是特别顺利,需要说服政府、说服投资人相信,你能够帮他们投到好的项目,这个信任其实还是蛮难建立的。 因为我们投的项目相对比较早期,投的时间会比较长,第一期基金的投资时限大概是9+2年。在募资市场上,你的LP、出资人能够和你有同样的理念,坚持长期主义,坚持投硬核的技术,是蛮难的一件事情。 到今天来看,中科创星管理的资金规模在70多亿左右,明年计划做到百亿,就更需要志同道合、投资理念相同的LP来认可,这需要长年的积累。 现在的市场,募资年年都说到资本寒冬,其实都是一样的,募资都是很困难的,你要让人相信有能力把项目投好,帮助投资人去赚钱,帮助政府,除了把产业带动起来,还会把政府招商目标完成。 近期,中科创星投资的重点方向是军工行业、新能源、新材料行业,以及一些前沿行业。中科创星的布局属于投早期项目,以天使阶段为主,基本上要提前2-3年布局,市场火热起来之后,我们基本上就开始着手退出。 比如,2015年开始,我们在陕西成立了10个亿的先导专项基金,专门投半导体,我们投了100多家企业。2018年,中美贸易战,芯片整个行业才带火。 2017年,我们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新材料,2019年底,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的战略,能源、材料类的企业,估值才开始走高。
Q9:西安交大MBA对于您在职业转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到西安交大学习,收获还是蛮多的,我本身是学光学出身的,来交大系统化的学习了管理和经济类的课程,获得了管理、经济学等思维。重点说下我的导师——陈军老师,陈军老师讲的投资理财课非常吸引我,他对二级市场的整体判断、对投资的理解,以及怎么去评估一家公司等内容均让我受益匪浅。
另外,在西交大,我和屈飞一起做的创赛项目,也接触了很多的一线投资人,为我后面转型做投资,打好了基础。
Q10:最后,请您送给西交MBA学弟学妹们一句寄语。
不管你是自己创业也好,还是做投资,有几个点想与大家共享。 首先,要坚持住,创业很难,做创业的投资更难,既然选择了,就要把它坚持做好。 第二,要与时俱进,如果是创业,要不断打磨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把技术公关好;如果是在创投行业,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去学习新技术,要有市场的敏锐性,不断学习新知识。 第二,比较重要的一点,聚焦自己的长板,发挥自己的长处,做自己或者团队最擅长的事情,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过去在管理学上,我们讲木桶原理,要把自己的短板补好,但是你会发现,短板最好是通过团队补。你一定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因为只有最擅长的事情才能把它做到更擅长。在现在这种环境中,一定要有自己的长板,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点,是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因为身体永远都是那个一,其他的才是一后面的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