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引发全民自黑的“我们是谁”系列漫画吗?8月15日,某微信公众账号推出这组漫画后,各种版本的“我们是谁”开始在朋友圈快速传播。其实,漫画中这个拥有管状身材、头顶黄色三角形辫子的“跳跳鱼小姐”早在几年前就风靡美国社交网络,而它的原型正是作者艾丽·布罗什本人。艾丽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之所以把自己画成这样,是因为这个形象比起我的真实形象更能代表我自己。这是我内心的反映,是我进行自我审查时的样子。”
随后,各路吃瓜群众将吐槽精神发挥到极致,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我们是谁”版本。
记者版
胖子版
艾丽于2009年开通了名为“夸张和一半(Hyperbole and a Half)”的博客,之后,她出版了同名书籍。开通网站只是想逃避即将到来的物理期末考试,写点让大家喜欢的东西。次年6月,她第一次在博客上画下了“跳跳鱼小姐”的形象,文案只有一句话:把所有东西清理干净!(Clean all the things!)而她做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她患上了抑郁症,想要借此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随着病情愈演愈烈,她的博客到2013年停止了更新。
本文梳理了艾丽·布罗什接受采访时所谈及的个人生活、绘画风格以及她对抑郁症的认识,借此讨论绘画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图中文字为:不幸的处境、漏洞百出的应对机制、骚乱以及其他所发生的一切,作者艾丽·布罗什
艾丽·布罗什过着隐居的生活
曾每天六点起床去森林找梅花鹿
看到艾丽·布罗什粗糙的漫画,可能没人会想到她本人是个完美主义者。她一般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审查、修改自己的漫画。“他们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想画好确实得用几个小时。”
她的日常是在卧室里度过的。她用线条画下自己的生活,尽可能用明亮的颜色去修饰,并配上故事。
写书是艾丽长久以来的梦想。8岁那年,艾丽就决定要成为一名作家。她那时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整整写满了三个笔记本,讲述了主人公如何与各种事物作斗争。她说“写作生活让我深切同情杰克·尼克尔森在《闪灵》中扮演的角色。”但是,“我有点享受这个疯狂的过程,怀念每天18个小时全部用来画那些愚蠢的画、把自己逼疯的日子。”
她小时候生活在加州奥本和爱达华州桑德波因特这样的小城镇,拥有足够的空间去做些“不太常规”的事情。
“我每天早晨6点起床,然后就去森林里找梅花鹿,”她说,“我本人就像一只小野兽,是森林的孩子。”她住的地方离镇中心有10英里的距离,基本没有娱乐设施。记忆中,她的妈妈总是塞给她铅笔和一卷卷牛皮纸。“如果世界真的如我所画的那样,那我们生活的地方该是怎么糟糕呀。”她时常这样自嘲自己过去的画作。
小时候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整个过程中她表现得异常平静。患上抑郁症后,她带有黑色幽默的作品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我试图用意念去克服无声的伤悲,然而,这就像失去双臂的人想要挥拳出击一样徒劳。”
绘画是内心世界的直观表达,孩子通过绘画展示自我认知
艾丽·布罗什通过画“跳跳鱼小姐”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与抑郁症共处的感受。当她失去所有感知时,她通过绘画提醒自己,要做出应有的表情,以此作为对外界的回应。
虽然身处一个过度悲伤从而不再自知的状态,艾丽还是尽量想出好玩的句子,用“跳跳鱼小姐”表达出来。
同样,对于每个人来说,绘画都是一种比语言更加精准的表达方式,也是最原始的一种方式。在《探索儿童的绘画世界》一书中,作者李甦谈到了儿童绘画与认知的关系。
孩子的绘画作品有时看起来很乱,但这正是孩子进行认知表达的一种方式。孩子在一岁半左右就会点点画画,只要有合适的工具,比如小木棍、泥土等,孩子就会利用起来。等孩子画完,家长需要结合孩子的实际经历来分析他们的画作。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符号表达,他们画的横线或者竖线,其实是用符号代表另一个事物。
到后期一点,孩子的画才会有比较明确的意义表达。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要表达一个东西的目标会越来越明确,意识也会越来越确定。这样看来,绘画并不是单纯地属于艺术领域,它包含了孩子的认知水平。绘画内容的明确是孩子认知不断提高的表现。所以,像训练艺术类学生一样训练孩子绘画就忽视了其背后的认知发展过程。
李甦建议,如果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可以专门给孩子布置一个绘画空间,不管孩子把墙涂成什么样子,把围裙或者抹布弄得多脏,最后让孩子自己收拾好,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在这个空间中,孩子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认知。
抑郁症让她失去了所有感知,她强迫自己做出表情以回应外界
抑郁症得到缓解后的艾丽曾接受了几次参访,这其中包括《琼斯母亲》杂志和NPR(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对她的采访。采访中,艾丽回应了关于她个人生活、抑郁症以及创作的相关问题。
※ 谈隐士般的生活
八岁那年,我们全家搬到了爱荷华州的桑德波因特。因为不熟悉,我无法直接走到邻居家或者朋友家去玩,只能自己寻找一些娱乐活动。于是,我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去森林里找梅花鹿。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小野兽,是森林的孩子。
※ 谈隐士生活对抑郁症的影响
我倒是觉得,这对我帮助很大,听起来不可思议是吧。一旦患有抑郁症,自己是很难时常意识到的。突然某天,你发现“天呐,我重度抑郁了,可我为什么没有察觉到呢?”所以我会写下来,这提醒我去发现抑郁症的症状,比如,完成最基本的任务对我来说有多么困难?我是不是一直在吃玉米脆饼?
※ 谈早期画作
如果世界果真如我在画中展示的那样,那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就太糟糕了。画人物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该有什么“配置”。我一般只会画一个圆圈,之后再往里面添加面部特征。我不知道大脑在那一刻如何运转;我会看到一个人一直在脑子中转来转去,然后跟我说,“嗨,这就是你想要的。”我当时会觉得,“喔,这真是太奇妙了。”
※ 谈中学参加绘画比赛
多数情况下我会画狼,还有狗。
※ 谈写作的感受
我连续好几个小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才能更有趣,有时甚至变得有些疯狂。这有点像《闪灵》。或许想到《闪灵》你觉得这不过是一部电影,但是我却跟它产生了共鸣。实话说,我很享受疯癫癫的状态。
※ 谈发帖时间
发帖耗时很长。我想发帖时,头脑中会形成一个清晰的形象,我很清楚自己想画出怎样的感觉。我能感受到大体的轮廓,我知道哪里会出错。有时我连续几年都无法发一条帖子,因为我没有找到合适的色调,或者我还没有掌握合适的技法,不足以画出我满意的样子。
※ 谈网站受欢迎的原因
可能是抑郁症的缘故吧。患抑郁中的人始终是少数,其他人没有这个经历,但是,每个人都有抑郁的一面。当我画出那些画时,人们或许能从中找到共鸣。
※ 谈抑郁症对创造力的影响
其实,抑郁症治好了我的焦虑,我再也没有任何多余的精力可以去焦虑了,我也能更加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但是,一旦到了那种我感受不到任何感觉的程度,想要变得有趣就太难了。我陷入抑郁时,根本无法找到丝毫的幽默感,因此,我也无法感知这样的帖子值不值得发。
※ 谈写作风格
我的写作更像是写在书上的脱口秀,潜意识中,我也在模仿脱口秀的风格。比起脱口秀,我的写作更加单薄,缺乏立体感,只能依靠语气、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去表现。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更好的方式,好在,绘画解决了所有这些问题。
※ 谈如何创作自画像
我在“Paintbrush”这个节目中给自己画了一个简单的轮廓出来。我的外表看起来很有趣,淘气的眼睛、管状身体、头顶上还有一个梳成三角形的辫子。
我之所以把自己画成这样,是因为这个形象比起我本身的真实形象更能代表我自己。这是我内心的反映,是我进行自我审查时的样子。
※ 谈画风
我把几乎全部的生活都画了下来。这很有趣。我使用的线条和颜色很简单,但是,在面部特征上,哪怕非常小的一个改动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嘴角地方去掉一块。要想使最后的作品变完美,需要做很多修改。
※ 谈对抑郁症的认识
我一直把“感觉”看成是“软肋”。我觉得长大意味着变得更坚强,所以,当我第一次失去感觉的时候,我想,“我终于告别那个敏感的自己了!”但是,当我意识到我什么都感受不到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感觉才是人生酸甜苦辣咸的唯一制造者。
※ 抑郁时如何创作面部表情
在抑郁症严重的那个阶段,我需要下意识地“挤出”表情,生理上已经无法自然而然地做出表情了。当我听到一个悲伤的故事时,我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请做出一个足够悲伤的表情吧!拜托了,请帮我一次吧!”我必须要这样控制自己才得以应付社交,不然我会疏远所有人。